股票配资正规靠谱的公司
“经济学家不是说了嘛,关税高到一定程度,60%和500%没有区别。”距离美国连续加征关税已经过去一段时间,在湛江经营一家虾加工厂的企业负责人再次与记者谈起,情绪已经平和不少,“对我们企业来说,影响肯定是有的,我们现在也做了紧急的内部预案,但整体来说,还是跟着国家和政策来走。”
连日来,美国“对等关税”备受市场关注。作为中国水产品重要出口市场之一,美国市场占据中国水产出口重要份额。面对着美国轮番加征的畸高关税,无疑会动摇国内水产品的出口市场信心。站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之际,国内水产品全产业链端将面临哪些挑战,历史案例能否给到启示,破局之路又该如何走?
挑战:产业链端的生死博弈
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背景下,中国水产产业链端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,尤其是罗非鱼。作为全球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,中国近70%罗非鱼产量面向国外市场,其中美国市场约25%左右,是最大的单一出口市场。近期,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罗非鱼分会发出《关于保持罗非鱼产业链稳定发展的倡议》,表示目前税率下已无向美出口的可能,是此次关税战中损伤最大的水产行业。
"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,当前收购价已跌破成本线。”关税影响到上游养殖户,湛江罗非鱼养殖大户表示,每卖出一吨鱼就要亏损近2000元。在关税政策生效前夕,广东、海南等罗非鱼主要产区的加工企业已紧急采取应对措施。广东某大型加工厂于4月8日连夜下发调价通知,规定500克以上规格罗非鱼收购价不得超过8.6元/公斤,300-500克规格最高限价6.6元/公斤,较前周下调0.7元。海南地区部分规格周环比更是跌幅达1.0元/公斤。
“说影响,不可能完全没有。像我们一些主要靠美国市场的同行,这段时间订单肯定会减少了,会亏钱。比如养对虾的老板们,虾卖不掉,要么降价处理,要么可能就会转内销。”受关税影响,对虾行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,粤西养虾行业人士还表示,“那几天新闻我都看麻了。”观望、不安、焦虑,可能也是不少业内人士真实的心情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中国从美国进口的6.8万吨鱼粉和5239公斤南美白虾种虾,分别承担了36%和34%的新增关税(此前税率仅为2%和0%)。全球海产品关税新政,更使中国对美出口的罗非鱼、梭子蟹等综合税率飙升至79%。这意味着,一条成本8元/斤的罗非鱼,出口到美国的终端售价需提高至14元/斤以上才能保本,而越南同类产品仅需10元/斤,中国水产品在美市场竞争力被彻底瓦解。
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专家指出,这种"关税传导效应"正在形成恶性循环:美国消费者面临涨价压力,中国养殖户承受压价痛苦,而中间加工企业同样陷入两难境地。来自汕头市濠江区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家水产企业,公司主营牛蛙类、金鲳鱼类、鱿鱼类、海鲜配菜类和虾滑类产品,主要销往美国、南美、东南亚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。面对着高关税,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高关税及不确定性,现在客户都不下单,已有订单也暂停发运。
根据美国农业部 (USDA) 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水产品报告》显示,由于美国新禁令限制俄产海产品进入,连带影响在中国加工的相关产品,尤其是青岛、大连等港口企业,中国水产品加工对美出口面临挑战。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,截至2025年2月,中国对美国的海鲜出口下降至2050万美元,比1月(1.3亿美元)下降5.4倍。
历史:亚洲唯一输美对虾“零税率”
应对关税问题,我国水产业打赢过一场漂亮的战。
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,我国水产品成为国际贸易中少数几个一直保持顺差的农产品,不少水产企业一直被反倾销及海外投资并购两个问题所困扰,先后多次遭遇国外的反倾销、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和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,与当前的“关税战”性质一致,而国联水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时间拨回到2003年,国联水产的销售额已超3000万美元,但95%依赖外销。但好景不长,2004年2月17日,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对原产于中国等6个国家的冷冻和罐装暖水虾征收高额反倾销税。国联水产作为被强制调查对象,如果不应诉或应诉失败,将被征收超过50%的反倾销税。最终,在国家及各方帮助下,经过近一年苦战,国联水产成功赢得官司,成为这起官司中全球输美对虾企业中仅有的两家“零税率”企业之一,而亚洲仅此一家。
国联水产为何能胜?
其一,核心在于未雨绸缪的战略意识。早在2002年,美国酝酿反倾销调查时,国联便成立专项团队研究案例、聘请国际律师,并联合湛江12家虾企组建应诉联盟,形成行业合力;相较多数企业“临时抱佛脚”的被动姿态,国联提前两年布局,投入超千万元诉讼费用,为胜诉奠定基础。这种“以攻为守”的预警机制,使其占据主动权。
其二,企业运作与国际惯例接轨,力求达到管理的规范与国际化,建立完善的财会体系,数据翔实准确,做到有据可查,只有遵守国际通行的“游戏规则”,才能从容进入下一轮角逐。
其三,不管是面对反倾销还是“关税战”,不积极应对就意味着丢失市场。湛江国联水产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进行了长时间准备,甚至搬出了“联合国”律师团这一关键性的棋子。
往更深一层来看,国联的胜诉不仅依赖法律应对,更源于产业链韧性。在2004年胜诉后,其便加速开拓欧盟、中东等多元市场,降低对美依赖。面对目前新一轮关税战,国联启动“出口转内销”计划,联合电商平台以惠民价清库存,同时通过RCEP拓展东南亚市场,形成“国内大循环+国际多元化”双轨模式。
机遇:关税博弈下的战略突围
随着RCEP、一带一路等政策带动,布局新兴国际市场是一大出路。记者翻查海关数据,目前日本是最大出口市场,2024年以32.8亿美元位居中国水产品出口的首位,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6.8%;美国市场紧随其后,贸易额为21.4亿美元,占比11%。此外,韩国及东南亚市场表现突出,整体合计占比超过20%;新兴市场方面,墨西哥作为拉美代表,科特迪瓦作为非洲代表,也反映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出口增长。
据中国渔业协会统计显示,自2018年起,中国罗非鱼对RCEP成员国平均出口单价一直高于美国(中国罗非鱼第一大出口国),表明中国罗非鱼在 RCEP 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力较强。在当前中美贸易关系紧张和美国对罗非鱼需求减少的情况下,中国增加对 RCEP成员国的罗非鱼出口有助于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,降低产品出口风险。
除了布局新兴市场,多元化进口趋势日渐明显。以大豆和豆粕为例,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。有行业人士分析,尽管中国后续对于美国大豆进口量可能大幅下降,但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、国内抛储及产业链调整,有望有效化解供应风险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中国进口大豆几乎全部采购自巴西,这一转变源于巴西的价格优势和供应稳定性,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的催化效应。粤海饲料在互动平台表示,公司不直接采购大豆,饲料生产所需豆粕均通过长期合作的专业供应商采购,且大豆进口已形成多元化格局。
面对此轮危机,我们既要留意“危”更要看到“机”,如“倒逼升级”。在关税战影响下,豆粕价格提高,国内不少企业研发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替代豆粕,也持续催生相关蛋白研发技术,既减少对进口豆粕的依赖,又降低饲料成本。诚一水产突破低蛋白日粮技术,建立相关原料可消化数据库;牧原股份建立了饲料原料净能和可消化氨基酸等营养参数数据库。此外,发酵菜籽粕、棉籽浓缩蛋白、藻类蛋白等豆粕植物蛋白替代等技术相继投入应用,不断推动饲料营养配方改善,降低对豆粕单一原料的依赖。
值得一提的是,企业出海模式也在不断升级。2024年,五粒星以“拼单”形式入驻新西兰共享工厂,生产本土化的饺子、点心,直接在当地市场销售,以“共享工厂”模式巧妙避免“贸易战”。五粒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麦涛认为,这种“抱团”模式,让中小玩家也能参与全球化竞争。在他看来,企业出海模式需要不断升级,那些只依赖单一市场、靠低价竞争的企业会被淘汰,而主动拥抱全球化布局、深耕技术创新的企业,会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。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黄俊杰 黄旭君 李思敏